白芨是一種珍貴的中藥材,具有收斂止血,消腫生肌的功效,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。白芨資源稀缺,種植環境要求高,生長繁殖難,給種植白芨的商家帶來了很大的挑戰。種植白芨主要需要考慮到以下因素:
1、生存環境要求的獨特性
白芨大多野生于山野川谷的向陽山坡、疏林中、草叢中,喜歡陰涼的濕度較大的環境,土壤肥沃疏松而又排水良好的夾沙土。所以,要求生存環境獨特的白及的資源是有限的,目前,野生資源的產地僅剩下云、貴、川、湘等極其有限的少數地域的偏遠山野。
2、無性繁殖的獨特性
白芨為多年生草本,植株矮小,紫花白芨高30厘米左右,四川峨眉白花大白及高33厘米以上。白芨葉3-6片,長披針形,中部稍寬,先端尖。白芨3月萌發,花期4-5月,果期8-10月。12月倒苗。白芨雖然結果,卻不能依靠種子繁衍。成熟的白芨呈橄欖型,黃色粉沫狀,非常細小,種皮為單層細胞組成,側壁加厚,細胞器及原生質均已消失,是一層半透明的死細胞,胚橢圓型,未分化,為原胚階段,胚柄退化,無胚乳。在自然狀態下,極少萌發成苗。
3、加工過程的獨特性
白芨采挖后加工工藝比較復雜,因為白芨富含膠性物質,采挖后抖去泥土,剪去根須在水里浸泡1小時左右,踩去粗皮,不斷攪動,直到無白心取出,曬干。而自然曬干須月余。在曬干或烘干過程中,要反復放入竹筐或槽籠里,來回撞擊,擦去粗皮和須根,使成光滑潔白的半透透明體。
4、白芨生長周期的獨特
白芨生長周期長,種植兩年生的假鱗莖只能長3個新的假鱗莖,第三年增長6個,第四年再增長12個,是典型的成倍繁殖方式。即使家種成功,從種到收要至少歷時三年。在自然界,超過四年的白及假鱗莖,不但不增長,反而會因假鱗莖過于擁擠而腐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