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下經濟是當下山區農村比較火熱的話題,特別是在鄉村振興的催動下,林下種植黃精成為很多山區農村依托資源優勢申報的項目之一,那么,林下種植黃精經濟效益如何,到底有沒有“錢”途呢?英武農業小編帶領大家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一下。
一、黃精的經濟價值
黃精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廣泛分布于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地區,很具利用價值的是它的地下莖。黃精的地下莖與常見的生姜極為相似,結節膨大呈圓柱狀,每年生長一節,因此,判斷黃精生長的年齡只需看它生長有多少結節即可,結節越多,利用價值越大,經濟價值越高,3-5年的多見,10年以上的較為罕見。
黃精的地下莖既是一種傳統美食,又是一味傳統中藥材,在我國眾多醫藥典籍中均有記載。黃精的地下塊莖是山區農村常見的食材,新鮮的塊莖可“烹、炒、煎、炸、煮”當蔬菜食用,但Z常用的還是用黃精和雞鴨魚肉一起煲湯;同時,按照我國傳統醫學觀點,黃精味甘,性平,歸脾、肺、腎經,具有“壯筋骨、益精髓、變白發”的功效,能夠延緩衰老,抗氧化,抗疲勞,長期食用,能夠增強體質,提高人體免疫力,是一種綜合性非常強的藥食兩用經濟型植物。
二、黃精的利用現狀
黃精被人類發現和利用的歷史較為悠久,在過去,主要是原產地農民作為菜肴以及中醫作為藥用,其中藥典《神農本草經》中稱黃精為上品。直至20世紀末以來,黃精的藥食兩用功能得到深度挖掘,目前注冊的黃精精深加工產品信息達到351條,在深加工區域上北京、廣東、浙江位列前三甲;在使用形態上以膠囊、藥酒、口服液、片劑為主;在功效介紹上以抗疲勞、增強免疫力、調節血糖、延緩衰老為主。目前我國黃精年需求量在4000噸左右。
隨著人類生活水平不斷提高,對身體健康越來越關注,“健康中國”概念不斷得到民眾普遍認可,藥食兩用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的黃精也日趨為普通消費者所重視。近年來黃精制品及其衍生品也越來越多,尤其是“九蒸九曬”傳統工藝制作的黃精制品格外受到消費者青睞,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,黃精產業極具發展潛力。
三、林下種植黃精的效益分析
影響黃精種植經濟效益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。
首先,黃精種植周期較長,資金利用率低。
盡管黃精的適應性較強,只要蔭蔽爽水的地方均能種植,但黃精的堯舜部分為其地下塊莖,生長緩慢,通常3年才能采挖,5年以上藥用效果才更佳,10年以上才能稱其精品,因此種植需要較長周期,資金利用率不高。
第二,林下黃精種植產量不高,經濟效益難以提升
受林下種植密度的制約,林下黃精的種植產量不高,大多數產出在每畝150公斤到400公斤左右,經濟效益難以快速提升。
第三,黃精種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,增加種植成本。
黃精種植尤其是林下黃精種植基本靠人工耕種、管理和收獲,機械器具很難利用,加之目前農村勞動力銳減,勞務工資水漲船高,不僅難以找到合適的勞動力,生產成本也大幅度增加,間接稀釋了黃精種植的經濟效益。
再次,黃精的原材料價格不高。
雖然黃精種植不易,周期又長,但收獲后的新鮮黃精售價并不高。在以前,新鮮的黃精每公斤也就12-14元左右,Z近黃精種植火熱,推高了新鮮黃精的售價,也不過每公斤18-20元,而且收購的多用于種苗繁育,并不是黃精加工企業的收購價,這樣就很尷尬,這樣的價格根本不具備持續性,給今后黃精的商業銷售蒙上陰影。
Z后,黃精的產品開發與銷售仍然任重道遠。
黃精雖然被稱為“上者”,但民眾對黃精的了解還不是很透徹,甚至還有很多人根本不認識黃精,沒有直觀地體會到黃精的強大功能,還未加入黃精消費人群,在廣告宣傳方面需要龍頭企業帶動;再者,目前的很多黃精制品食用還不是那么方便,沒有兼顧現代人生活特點,開袋即食的黃精制品不多見,常見飲品中未見黃精身影,在產品開發上還需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