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 名:棉芪,黃耆,獨椹,蜀脂,百本,百藥棉,黃參,血參;
性味歸經:味甘,性微溫;歸脾、肺經;
功 效:補氣固表,托毒排膿,利尿,生??;
主 治:氣虛乏力、久瀉脫肛、自汗、水腫、子宮脫垂、慢性腎炎蛋白尿、糖尿病、瘡口久不愈合;
產地分布:內蒙古、山西、甘肅、黑龍江等地。
入藥部位:本品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的根。春、秋季采挖,除去泥土、須根及根頭,曬至六七成干,理直扎捆后曬干。
性味歸經:味甘,性微溫;歸脾、肺經。
功能主治:補氣固表,托毒排膿,利尿,生肌。用于氣虛乏力、久瀉脫肛黃芪中藥材、自汗、水腫、子官脫垂、慢性腎炎蛋白尿、糖尿病、瘡口久不愈合。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、保肝、利尿、抗衰老、抗應激、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。能消除實驗性腎炎蛋白尿,增強心肌收縮力,調節血糖含量。
中醫在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中推斷并將黃芪用作增進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藥,現代醫學研究表明,黃芪含皂甙、蔗糖、多糖、多種氨基酸、葉酸及硒、鋅、銅等多種微量元素。
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,改善心肌供血,提高免疫功能,而且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。
黃芪食用方便,可煎湯,煎膏,浸酒,入菜肴等。
播前準備:
黃芪栽培選擇土層深厚、土質疏松、排水良好的黃綿土、黑壚土等。前茬以禾谷類、薯類農作物為好,輪作周期要求三年以上。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深翻耕深25厘米左右,滅茬曬垡,秋后每畝深施碳酸氫銨50公斤后淺耕耙耱。3月下旬至4月中旬移栽前深翻耕地,再用旋耕機淺翻一遍,打碎土塊,平整地塊。
移栽春季移栽時間在3月中旬~4月上旬。移栽前施商用有機肥100kg/畝,純N10 kg/畝、P2O5肥10kg/畝,結合施基肥再深耕一次。黃芪種植有覆膜和不覆膜2種種植方式。覆膜種植有種前覆膜和種后覆膜2種方式,現大多采用種后覆膜方式,地膜選用幅寬50cm、厚度0.01mm的黑色或白色地膜。種植方式有人工種植和機械種植2種方式。人工種植時,按行距30cm、深10cm開溝,按株距20cm斜擺苗在溝壁上,保持苗頭在一條線上,然后用后排開溝土壤覆蓋前排黃芪苗,苗頭覆土厚度2-3cm。兩幅膜逐漸間距 50cm換線,整平地面后,擺放第二排黃芪苗,以此類推,保苗1.3萬株/畝。有條件時采用機械種植更方便,省時,省力,出苗后覆蓋地膜即可。
灌溉:有灌溉條件的地方可在開花結莢期,視土壤墑情灌溉1~2次。
追肥:水地結合灌水追肥,旱地結合降雨進行,移栽出苗期追施純N 2Kg/畝。
中耕除草 :
出苗后應及時拔除雜草。5月上旬第一次除草,以后應視雜草生長情況除草2~3次。
病蟲害防治防治病蟲害要以農業防治為主,積極采用輪作倒茬滅蟲防病技術,推廣施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。
(1)白粉病
農業防治:①收獲后清潔園田,集中燒毀。②實行輪作,忌與豆科等易感作物連作。③合理密植,增施磷、鉀肥,提高抗病力?;瘜W防治:發病初期噴施甲基托布津或苯醚甲環唑,每隔7~10d噴施1次,交替用藥,連噴2~3次。
(2)根腐病
農業防治:①輪作倒茬。②對帶病種苗進行消毒后再移栽?;瘜W防治: ①用清土(乙酸銅)拌細土撒入地面,進行土壤消毒。②發病初期,用甲基托布津藥液灌根。
(3)地下害蟲
農業防治:①輪作倒茬。②整地時用石灰進行土壤處理?;瘜W防治:發病時用辛硫磷藥液灌根。
收獲:移栽后當年收獲,具體時間為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,土壤封凍前。當植株莖葉枯萎時,將地上部割掉,留下3~5cm短茬。采挖時在地的一端開60~70cm深的溝,然后翻土,用鐵杈或機械采收,防止挖斷主根或碰破外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