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稱:云苓、松苓、茯靈;
植物特性: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,形狀像甘薯,外皮黑褐色,里面白色或粉紅色。其原生物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,多寄生于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;
功效:味甘、淡、性平,入藥具有利水滲濕、益脾和胃、寧心安神之功用;
現代醫學研究: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,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。但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;
產地:產于云南、安徽、湖北、河南、四川等地。
【性味】甘、淡,平。
①《本經》:“味甘,平?!?/p>
②《醫學啟源》:“《主治秘訣》云,性溫,味淡?!?/p>
【歸經】歸心、肺、脾、腎經。
①《湯液本草》:“入手大陰,足大陽、少陽經?!?/p>
②《本草蒙筌》:“入膀胱、腎、肺?!?/p>
③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“入肺、脾、小腸三經?!?/p>
④《本草經疏》:“入手足少陰,手太陽,足太陰、陽明經?!?/p>
主治功效:
【主治】小便不利;水腫脹滿;痰飲咳逆;嘔吐;脾虛食少;泄瀉;心悸不安;失眠健忘;遺精白濁。
【功效】滲濕利水;健脾和胃;寧心安神。
栽培介紹:
可用段木、樹蔸及松針栽培,但目前仍以段木栽培為主。
選直徑10-45cm的中齡松樹,砍伐后每隔3-7cm相間縱削3cm寬的樹皮,深入木質部.5cm,稱“剝皮留筋”,當松木斷口停止排脂,敲之有聲時鋸料,截成長65-85cm的節段,放通風向陽處,按“井”字形堆垛備用。選背風向陽、微酸偏砂的緩坡地,挖直徑90cm、深50-65cm的窖,窖距上下為33cm,左右17cm,四周挖好排水溝。取木段3-5根,粗細搭配,分層放置于窖中。菌種也稱引子,有菌絲引、肉引、木引三種,現多用菌絲引。
用PDA培養基從菌核組織中分離出純菌種,栽培種培養基用松木屑 76%、麩皮 22%、石膏和蔗糖各1%,含水量 65%,裝入廣口瓶,滅菌后接入純菌種,在25-28℃條件下培養半月,翻轉瓶在22-24℃下再培養半月,即為菌絲引。肉引在接種前半月內采挖鮮菌核為引。木引是在接種前兩個月選直徑4-10cm的梢部無節筒木,鋸成長50cm的木段,每5根為一堆,分二層堆疊,將新鮮菌核250g貼在木段上靠皮處,覆土3cm,60d左右菌絲可長滿筒木。早春3-4月份接種,用菌絲引接種,宜選晴天將窖中細木段削尖,插入栽培瓶中,粗木段靠在周圍,覆土厚3cm。肉引接種時用刀剖開苓種,將苓肉面貼在簡料的上端截面或側面,苓皮朝外。木引可鋸成5-6cm長,靠在料筒的上端截面或將引木鋸成二段、三段,夾在料筒中間。
田間管理:
結苓期常在地面出現裂縫,應及時補土填縫。
黑翅白蟻常蛀食松木段,防治方法:選苓場時應避開蟻源,挖地時注意清除腐爛樹根,或在苓場周圍設誘殺坑,埋入松木或蔗渣,誘白蟻集中于坑中,即可捕殺之。同時可引進白蟻天敵-蝕蟻菌,蟻群只要有一只染病,全巢無一幸免,滅蟻率達10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