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名:干歸、馬尾當歸、秦歸、馬尾歸、云歸、西當歸、岷當歸;
特點:根呈圓錐形,分枝較少,表面棕色、紅棕色或黑棕色。頂端具莖痕或莖殘基,根頭部具橫環紋。表面具縱皺紋及皮孔狀疤痕。質堅硬,斷面黃白色。味微甘而后苦。
功效:作用補血活血,調經止痛,潤腸通便;
主治疾?。褐髦窝撐S,月經不調,經閉痛經,血虛、血滯、血寒諸痛,跌打損傷,風濕痹痛,癰疽瘡瘍,腸燥便秘等。
性味歸經:味甘、辛,性溫;歸肝、心、脾經;
用法用量:內服—煎湯,6-12g;或入丸、散;或浸酒;或敷膏;
注意事項:熱盛出血患者禁服,濕盛中滿及大便溏泄者慎服;
分布:在中國分布于甘肅、云南、四川、青海、陜西、湖南、湖北、貴州等地。
功能主治:
1.功效:用治中風不省人事、口吐白沫、產后風癱。
① 抗缺氧作用;
② 調節機體免疫功能、具有抗癌作用;
③ 護膚美容作用;
④ 補血活血作用;
⑤ 抑菌、抗動脈硬化作用。
2.用法與用量:炒黑,共研細末,每用9克,水1杯,酒少許,煎服。6~12克。
3.貯藏:置陰涼干燥處,防潮,防蛀。
4.制劑:當歸流浸膏。
5.配方:當歸、荊芥各等份。
性味歸經:性溫,味甘、辛。歸肝、心、脾經。
功能主治:補血活血,調經止痛,潤腸通便。用于血虛萎黃、眩暈心悸、月經不調、經閉痛經、虛寒腹痛、腸燥便秘、風濕痹痛、跌撲損傷、癰疽瘡瘍。
繁殖栽培:
幼苗期不可多追氮肥,防治旺長,中后期結合中耕除草追廄肥。在當歸開花前、幼果期、果實膨大期噴施“藥材根大靈”。經過實踐證明,通過噴施藥材根大靈,可促使葉面光合作用產物,提高營養轉換率和松土能力,使根莖快速膨大,有效物質含量大大提高。
當歸在生長前期,除干旱時適當澆水外,一般應節制用水。雨水過多,要及時疏溝排水,尤其是生長后期,田間不能積水,否則易引起爛根。要想增強當歸抵抗外界不良環境的抵抗力,噴施植物保護劑新高脂膜具有抗干旱、防澇災、消毒防病,有效地起到防止水分蒸騰、提高光和利用效能、壯苗壯果的作用。
栽培技術:
1.選地整地 育苗地宜選陰涼的半陰山,以土質疏松、肥沃的砂壤土為好;栽培地,要選土層深厚休閑地或二荒地。7月中旬,先將灌木雜草砍除,鋪于地面,火燒煉山,隨后深翻土地25厘米以上,日曬風化熟化。然后,于栽種前,結合整地每畝施入腐熟廄肥2500公斤,翻入土中作基肥。播前再淺耕1次,作成寬1.3米的高畦,畦溝寬40厘米,四周開好排水溝。
2.移栽 一般于4月上、中旬移栽為適期。過早,幼苗出后易遭晚霜危害;過遲,種苗已萌動,降低成活率。在整于耙細的栽植地上,將層積苗,按行株距33×27厘米按三角形錯開拎穴,穴深20厘米。然后,選擇種苗根頸粗0.3-0.4厘米,每穴按品字形排列栽入種苗3株,栽后邊覆土邊壓緊,覆土至半穴時,將種苗輕輕向上一提,使根系舒展,然后蓋土至滿穴,施入適量的火土灰或土雜肥,覆蓋細土沒過種苗根頸2~3厘米即可。
3.間苗、定苗 苗高3厘米時,進行第1次間苗;再過半個月進行第2次間苗,當苗高10厘米時,進行定苗。穴播的每穴留壯苗2~3株。
4.中耕除草 每年進行3~4次。第1次于齊苗后,苗高3厘米時,結合間苗除草1次;第2次于苗高6厘米時,結合間苗再除草1次,此時因主根尚未扎入深層,宜淺中耕;第3次于定苗后,可適當加深;第4次于苗高20~25厘米時可深鋤。封行之后不再行中耕除草。
5.追肥 幼苗期不可施用過多的氮肥,以免生長過旺造成早抽薹。生長中、后期可適當增施人畜糞水、火土灰或堆肥等每畝2000公斤。有條件時,可將餅肥、過磷酸鈣與廄肥堆漚之后,于行間開溝施入,施后覆土蓋肥、培土,以利根部生長。
6.排灌水 生長前期,除干旱時適當澆水外,一般節制用水,雨水過多,要及時疏溝排水,尤其是生長后期,田間不能積水,否則易引起爛根。
7.促根 當緩苗后葉片開始擴展,向葉面上噴施藥材根大靈,促使葉面光合作用產物(營養)向根系輸送,提高營養轉換率和松土能力,使根莖快速膨大,藥用含量大大提高。遇干旱天氣,要及時灌水保墑和濕潤土壤,以確保豐產。